据不完全统计,这应该是三家媒体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被人联系在一起。面对如此恶名,想必不少人会纳闷,“难道我们看的不是同一份新京报?”
澎湃新闻、新京报和财经都是目前国内活跃度和专业度较高的传媒机构,在各自所处的互联网新媒体、报纸和杂志领域,三家均堪称标杆。
他们是否发布过失实报道?答案是有的,但从数量来看并不足以支撑“造谣媒体”这样的评判,“中国三大造谣媒体”这种标签更是一种夸张的误读了。
一直以来,这三家媒体都在各自报道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。新京报以敢写、敢言、敢做著称,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一家值得尊敬的媒体。澎湃新闻由原东方早报团队演变发展而来,是上海报业集团改革的成果,兼具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和新媒体的开放性,在重大事件中很少缺席。财经网秉承着《财经》杂志严守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,在胡舒立时代取得过辉煌成绩,如今依然享有很高的声望。
立足当下,它们当然有各自的难处和痛点。比如各平台之间的衔接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;难以将传统的优势匹配到新媒体运营上;对于某一选题的采写角度并不是*合适的;无法在短期内通过报道呈现相关事件的全貌等。这些其实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遭遇的普遍困境。
就某些失实报道或虚假新闻而言,的确是源于采编人员的处理不当,但信息上的纰漏和技术上的差错并不等同于主观造谣。事实上,如果真是“一天到晚造谣”,这三家媒体早已被用户抛弃了;如果他们并称为中国三大造谣媒体,那值得信任的还有几家?
一位曾在新京报待过的记者跟我们倒苦水:“新京报被一些人骂得很惨,只要出现一个小问题,就会迅速扩大化,直接升级为媒体记者职业道德低下,新闻素养严重缺失,各种名头就安上了。什么‘新京报又在吃人血馒头’、‘澎湃新闻没有节操’,我对这群人也是很无语。”
多数引发争议的报道,其选题涉及的事件本身便带有争议和较高的操作难度,而主动做此类新闻的媒体已经不多。越是如此,记者越需要认真对待写下的每一个字;越是如此,读者或许也越需要多一份耐心。
事实上,新闻工作者在采编过程中犯错是很常见的事情,惩罚往往也很严厉,各个环节的人都可能受到牵连。但即便压力山大,每年各媒体出错的案例依然不少,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行业本身的工作性质决定的。甚至有个比较玄学的说法:“有时候稿子出错和自己无关,反复检查一百遍也看不出来。”也有相关媒体人自嘲,纯粹从概率学角度来看,那些负责报道一切的媒体出错的可能性自然也就越大。
如今,媒体的新闻报道会得到来自读者或客观、或主观的评述,这一点已经鲜明地体现在一些调查类新闻的评论区。而且,一旦卷入频频反转的热点事件中,尤其是牵扯到道德问题,参与报道的媒体也往往会因报道有失偏颇而饱受诟病。在某种程度上,人们对澎湃新闻、新京报、财经网等媒体的批评(包括有失公允的误读),或可折射出传媒变革背景下读者与媒体之间的角色转变。
读者不再只是单纯的受众,其评价意识不断觉醒,可以轻易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、客观性、独立性提出质疑,并及时反馈给媒体和其他读者。与此同时,传统媒体式微的趋势和新媒体粗滥的表现,也都让人们对“媒体”这个行业本身有了更高乃至更挑剔的期待。
总之,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,在报道新闻时需要尽可能保持严谨客观,随时随处能够展现出对文字的敬畏和对读者的尊重。而读者不仅要辨别谣言,还得有意识地区分是谁在造谣。至少就目前的情形来看,将澎湃财经新京报定义为中国三大造谣媒体,恐怕是今年新闻业出现的*大误解吧。